- 世间法
- 出世间法
(一)涵养
- 情绪是巨人,理智是小孩,要靠严谨的戒律才能拉得住情绪。
- 吃亏的时候,看看你可以舍多少;舍亏之间,若前者大于后者,吃亏便是福。
- 肯负责任的人能加速成熟。
- 仁慈不希望回报的人,是不可能受到伤害的,由此故,仁慈力量才能永恒发挥。
(二)学习 / 学佛
- 有系统的称知识,没系统的称资讯。所得的资讯如果没有成为系统,很多时候就可能变成废物,成为障碍。(学习系统)
- 在现实社会里,在同等的一个专业与能力的水平上,谁采取主动谁就占优势;学佛也一样,没有人勉强你一定要去做,而是你本身要自动自发去学去修。
- 修行,一定要对自己诚实,这是基本心态。
- 修行的过程是要不断要求自己。
- 以前的人学法,去找师父,怀着的是渴求法教的心;现在的人学法,去寺庙,带着的是逛百货公司的心;这样,谁会教你?
- 在学佛的道路上,不能利他的时候,就先自利。
(三)福德 / 福报
- 福报是来自于人缘(好的人际关系)和遵守好戒 。
- 助人有德,布施有福。
- 家里如果有老父母,就要像服侍佛那样服侍他们,以种福报,调柔心态,结长辈缘。
- 若有福报,本来该拥有的就不会不见,因此如果已经拥有了,又何必紧抓?
- 能利益他人,是一切功德的开始;私心重、只为自己,是痛苦与罪恶的根本。
- 佛及有情都能成就我们,所以二者皆为我们的福田。
- 修行人修的是清福。
- 闲暇是一种清福。
- 富贵名利是一种福报,但不纯清,因为它会引来斗争。
- ‘诚信’对商人来说不只是一种美德,还会带来福报。
- 富有不一定是说要有很多钱,倘若能慈悲地施舍,那就是富有。
(四)智慧
- 智慧是可以运用的,不然只是知识。
- 会修行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想清楚,做到恰恰好,不多也不少。
- 得到消息,只是资讯,算不上是知识,更谈不上智慧。
- 只有智慧才能正确解决问题,资讯或知识不能解决问题。
- 智慧必须不断结合经验与有系统的知识,才能圆满。
- 智者行事,都非常小心于他的位置(身份)、角度和力度。
- 智者不会从单一的平面和角度看事情,而是从不同层次的平面和角度去观察;要到达这点,是要虚心学习和切勿执着一家观点,努力去做,久了就能提升。
- 高智慧的人思维其实很简单;但,不是头脑简单。
- 高智慧的人,一定心细、度量大。
(五)关系
- 高兴的时候不要对人有任何承诺,生气时不要切断任何关系。
- 要想改变一个人,必须要有三个条件:就是他要相信你、喜欢你和尊敬你,缺一不可。
- 原谅别人不等于要与他好,若他恶性不改。
- 为了不要断自己在佛教里的善根,就一定要紧记’尊师’、’重道’。
- 钱债和情债,在一个人的身上,只能欠一种,若没办法还钱债,可以用情债来还;没办法还情债,就用钱债去还。倘若两种都欠,你的头就永远抬不起来。
- 所谓欠债,就是表示人家对你有恩,如果你从别人手中将全部的恩都拿走,你的头就抬不起来——故此,无论怎样,都要利益他人,慈悲施恩于人。
- 不尊重别人,就是叫别人不要与你来往。
- 在娑婆世界里,免不了要与恶人共住;恶人是善者之资,善人是恶者之师。
- 尊敬他人,是要用一颗谦卑的心,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,对于长者,要表示愿意向他学习。
- 尊重表现于出自诚意的礼貌。
- 怀疑他人能力,可以被接受;但若怀疑他人的人格,就要准备他人不要与你来往。
- 多疑会令别人烦恼。
(六)拥有
- 一旦想要去爱和拥有,痛苦就开始。
- 人生最后,是你拥有的东西让你痛苦。
- 大螃蟹为了保护自己,整天扛着重壳痛苦地跑来跑去;人也一样的,将物质抓的越紧,痛苦就越多。
(七)需要
- 别人没想要的东西你给他,其实是在宠他,而不是爱他,久了反而害他。
- 施爱和慈悲,是表现在满足他人的所需、解决他人的疑惑和消除他们的痛苦上,而不是满足他们的想要。
(八)愿力 / 理想
- 要有伟大的理想,现实的活着。
- 不论谁听到我的声音、见到我、或念我的名字,我都会去度他。
- 伟大是:一直存念利益和帮助他人,且付诸于行动,不望回报,而且永恒不变。
- ‘希望’仅是一种参考而已,比如希望拥有一辆名贵的车…… 但办得到吗?勤奋努力、小心思考之后;才来考虑问题, 方为实事求是。
(九)锻炼
- 能力的培养无他,就是要付出行动去做。
- 被骂,怕没面子,这表示内心脆弱,力量不够。
- 做错了,能被骂和教导是幸运和幸福的。
(十)警言
- 不要以为佛菩萨不在你身边,他天天看着你。
- 世间是一个魔境,摆正心态去修,就能摆脱魔境。
- 一错再错,知道错又不悔改,久了人格尽失。
- 你真的很喜欢你爱的人吗?实际上,你只是喜欢你自己的感受,而这幸福的感受是以对方为缘而引发的。
- 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有错,就永远翻不了身。
- 不以为自己有错,或不知道自己有错,耽于愚蠢地活着,最终智者远离。
- 人过半百,在精神上应筹谋未来,为死亡和来世做准备。
- 你为死后要去的世界做准备了吗?
- 物质的追求是无底洞,死了也带不走。
- 年过五十,既然物质生活已 稳定,也累积了丰富的阅历与经验,那么就该好好反省和改变以往的短处和长处,这很重要——因为这会影响你这生命的结局与来世。
- 对于一个懂得善用生命的智者来说,人到老年,若将时光打发在享乐、或缅怀过去,犹如等死。
- 老了,无需沉溺在过去的痛苦悲伤,也无需缅怀以往的光荣自豪,而是要勇于求善改变自己,趁还健在,尽除坏习气和烦恼,令智慧和慈悲稳长,并认真把持好戒律。
- 年纪老大的修行者啊,你们应捉紧时间,净除内心庸俗的观念和习惯,在自己的信仰上,赶快虔诚坦然地建立起伟大情操,以求往生净土。
- 不能说真话,就说假话了吗?不一定,可以选择不说话。
- 有钱有势有权者,要注意造的是何种的业;若能护持三宝,必能造胜大福业;若铸造破坏三宝之罪,则后果堪虞,即堕地狱!
- 将至上尊贵的法,传授给心态不正的人,不仅危险,连教导的人也有罪。
- 都市人, 什么都有 ,只是时间没有。盲与忙? 结果呢, 在茫茫然中归尘土!
- 不要谤法,否则法就与你无缘;除非等你忏悔,想要学,法才再会出现。
(十一)命运
- 不管运好或运差,只管做出正确抉择,然后交予时间证明。
- 运差的时候,不要做出违背良心的选择和决定;运好的时候,切忌骄傲得意,而影响或偏离正确的抉择。
- 运差的时候,尽管外境局势不能掌控,但只要以’知足常乐’,’自利利他’为原则,做出正确选择,就能立于不败之地——这是掌握命运的方法。
- 运程差的时候,就顺着局势下到谷底;落到最谷底后,必定会呈’ U’ 转上,所以不用刻意改变局势—— 这只不过是缘起缘灭的一个现象。
(十二)依止
- 佛陀之所以要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,是因为众生都爱执着人。
- 不依上师,怎能得到法?犹如没有父母,怎能生下我们?
- 先依人(上师)求法,人(上师)若缺席,法还能相续。
(十三)规划
- 三十岁要做出利己利人的事;四十岁要做出影响力;五十岁不能重犯以前错误,六十岁遇顺逆境时皆无碍,这才算累积福德与智慧。
- 人到老年,应思考规划将仅有的身外物质,分配到真正需要人的身上,以累积福德资粮。
(十四)其他
- 即使这个世界结束了,不等于已造的业灭了,而是会辗转到其他世界。
- 菩萨愿意将自己变成镜子;众生有问题,在镜子面前显现,菩萨就出手相救。
- 越有身份和地位的人,处理事务就越细心,因为其影响力和所造的业都很深远。
- 身体会老,但心不会老。
- 注意层次:佛教讲的是’自利利他’,而不是’利他自利’。
- 不做坏事不等于会做好事,比如:不贪不等于会布施。
- 生病了去就医,车坏了去修理,不要埋怨。
- 沙滩的小孩为倒塌了的沙堡在哭,大人会哭吗? 世间如沙堡………。
- 休息,就是做不同的工作。
- 年青人爱想未来,老年人爱想过去,固执地落于任何一个极端,都不健康。
- 遇到要解决的事、不能不想怎么办?从因缘的角度去看,在短时间内给自己一个方案,暂时不考虑要得到最好的结果,一旦有其他资讯进来,才改变方针。
- 修行,不要急,就好像煮饭需要慢慢熟,间中可不要多次掀盖。
(一)修心
- 不执着不是叫你丢弃该有的东西,而是不要去抓。
- 我们有身体和心,治疗身体容易,治疗心非常难,这只能靠系统,而这系统就包含戒、定、慧与修持。
- 持咒念佛是修行路上的一个准绳,是自我改变的依据。
- 持咒或念佛号的秘诀是: 眼观鼻,鼻观心。
- 持咒或念佛号的时候,将心专注在咒或佛号上,不要放在烦恼上,烦恼自然就消失。
- 若不修戒定慧,就是修贪嗔痴。
- 贪嗔痴所证的果是轮回,菩提心所证的是佛果。
- 修行,简言之就是要养成好习惯;具有正知、正见。
- 放掉内心的烦恼习气,不等于放掉外界的东西。
- 害怕的背后,是因为有’我’。
- 修行牵涉的是一组心态、一组方法、一组正行和一组加行。
- 修行最难的是要磨掉习气。
- 佛教徒的清净威严,是来自于对三宝的信仰(归依)和守戒(戒律)。
- 吝啬是贪的习气,通过布施破除。
- 真正的福德,是根源于一颗永远利益他人的心。
- 修定的关键是要捉住、锁定散乱的心;修慧的关键是要除掉、改变低劣的心。
- 要从因缘来看事情,而不是以感受看事情。
- 轮回是幻化、似一场梦。
- 修行没有所谓成与败,但千万不要失去大方向。
- 真正修行会产生不同的觉受,要不断累积它,产生肯定经上师检证为正见后,就要忆持。
- 无需累积不好的感受。
- 当你坚持认为最对的时候,也就是’我执’最出位的时候。
- 修行人的身口意是寂静的。
- 要养成看内心的习惯。
- 习气既然是养成的,也就一定可以改掉。
- 要成为菩萨,是要有气魄的,一口气能吞山河。
- 在心续上,有烦恼产生,就有轮回。
- 骑着菩提心的马(指身心),是永远不会累的。
- 知法不如修持。
- 痛苦不是别人给的,是自己找的。
- 为什么将别人的错,变成自己的痛苦?就算他对不起你。
- 静坐时,内心要轻轻地微笑。
- 拉回内心是技术,念佛和念咒语是方法,技术和方法是互补的。
- 魔有魔的眷属,它们也有感应力;所以一个人做坏事时,也有帮手。
- 修行人没有多余时间管别的,他们只忙于对付自己的习气。
- 除掉根本习气有三要道,即:对治、转化和修空。
- 死亡与修行,若修的好,两者就扯上关系。
- 对修行人来说,死亡不过是一种禅定。
- 修行就是改变自己(向善向上,根除习气),到头来若丝毫没改变,就不是修行。
- 定和慧是一种力量,加上戒,就是修行。
- 烦恼由动念开始,从嘴巴讲出来就成业。
- 习气比心还细,它可以战胜你。比如吐痰,’咳’一声,来不及将心拉回来,就吐出来,吐了之后,还不知道,这就是习气比心还细 。
- 心是一切根源:可以成佛,也可以下地狱。
- 心态越正确,得到的加持就越大。
- 通过观行,能产生能量,摆脱物质的层面,进入精神层面。
- 要知道下一世会去哪里,就看现在执着的是什么。
- 舍不是丢掉,而是不要捉住。
- 修行要舍,不只舍现在和过去所拥有的,连未来的也要舍。
- 修定能调伏自己,修慧能杀掉习气。
- 佛教对忍的定义是信(相信)、受(接受)、持(持续),若不能忍,肯定会破戒。
- 了不起的修行人,在其圣格里,包含了’舍’ 、’悲心’和’空性’。
- 要用慧去切断对善的执着。
- 慧刀用定磨。
- 烦恼不住任何处,所以不用怕它。
- 当分别对和错的时候,就是’我执’在作祟。
- 当你紧张急躁,看看背后的那一股’我执’,对你有好处吗?
- 内心的烦恼是过去的业,而当下嘴巴,身体去做则是制造新的业。
- 先要看是不是被念或习气所卡,接下来,就问自己是不是要改?
- 看到习气,问自己是否要改,若下决心要改,三个月就可以奏效。
- 只要办到’念’不成为我们的障碍,才能用它,才有机会看到空性。
- 看到’紧张’的习气,若决定要改,就放轻松,做深呼吸。。。放松不是叫你不要去做,就像喝茶,不用将茶杯握的紧紧。
- 烦恼障和所知障,皆会障碍正念。
- 要看到自己的根本烦恼。
- 心够细,空间就大。
- 修行要看到四种障碍:业障、烦恼障、所知障和习气障。
- 如果你能对自己的业障、烦恼障、所知障和习气障有办法的话,任何人对你就没办法。
- 了不起的修行人,不仅对自己所讲的每一句话负责,就连对所想的每一个念也要负责。
- 对’住’的名言概念:住在哪里,就照顾哪里,离开了就不去想。
- 打破我执,要靠上师。
- 不要累积不好的感受。
- 每一个念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我执。
- 死亡来临之前,尽量将你的业障、烦恼障、所知障和习气障净除。
- 时常念死,就不会执着这世间的东西。
- 苦与不苦在于心态。
- 世间的爱恨挣扎,只有佛法能超越。
- 不用排斥不好的念,只要不去捉。
- 不管好念坏念,皆可转为资讯,重点是不要去捉。
- 失去,只是缘灭的现象,没必要眷念。
- 因菩提心的支撑,故得承担起日日夜夜为自己和他人找回佛性的使命。
- 贪著轮回只有痛苦,舍离贪著方为出离、即为灭苦。
- 对出离心的最高要求是:日日夜夜以’无我’的心态生活,对于眼前的一切,视如云烟。
- 在佛性的光显下,轮回只不过是场游戏。
- 恒垂慈手挽众苦,如月游空观自在。
- 活着时契而不舍追求智慧和慈悲,直到真实面临死亡的那一刻,就能超越世间一切生死苦乐、爱恨对错的相对,不生恐惧。
- 怕死,实际上是怕失去; 谁怕失去……? ‘我’又是什么?
- 隐藏过错,实际上是施予自己很重的负担和痛苦,只有忏悔才能前清除。
- 得不喜,失不忧, 因缘生,因缘灭。
- 任何事情因缘生、因缘灭,不因注入’希望’就能改变这道理。
- ‘希望’只不过是内心寻伺而产生出来的概念,是多余的。
- 一旦习气’失控,就会产生连锁的所知障和烦恼障,重则演变成业障。
- 修行;第一要先看到习气,第二要看肯不肯将心拉回来,第三要对所起的念不要喜欢或排斥,第四观察拉回来的速度是多快,第五要问自己那些缺点要改、那些优点要增净……… 若不愿意改,佛在世也没办法。
- 训练自己,不要被心念带着跑。
- 烦恼起来的背后,必定要有一个力量推动;拉回来,将那个力量转移,专注到另一个念咒的心念上,这烦恼就被腰斩。
- 修行是使自己变成有高质量的人。
- 修行是要求自己,不是要求别人。
- ‘希望’往往相伴’失望’,因有此,故有彼。
- 一般上,人虽满足’希望’,却挑动情绪的波动;既然如此,又何必先入为主,存有希望?
- 心里常常怀着别人对不起你的想法,是为习气障;对别人每讲一句话或每做一件事,都能找出对不起你的理由,是为所知障;一想到别人对不起你,就生气不满,心情烦躁,甚至要报复,是为业障。
- 内心有力量,就能面对冲击、完成和克服该做的事——即使是很艰难的事。
- 内心的力量有两点,一是如面对不平衡事、怨亲相对、挣扎于消除缺点等,需要靠忍辱和持戒去消融,是为被动;另则如精进修持、为大众服务、劳效众生等,需要靠菩提心去 实践,是为主动。
- 修行是为了求智慧而奋斗,其中懒惰是其障碍。
- 执着是一种约束; 放下就能超越;超越就能解脱、自在。
- 自在的心境是:轻安、喜悦、平静。
- 在你们心的相续中, 往生净土后,也要向净土世界的善知识学习。
- 做错事一定要承认、忏悔、接受教导、改正。 不要在内心置罪业,心境才会光明。
- 活在物质世界的人类,劣根罪性越来越深重;修行人一定要小心自己的法身慧命,要懂得善巧转变,缘其中不离质直,才会问心无愧。
- 出色的行者,不论在物质、精神或智慧的层面上,都会尽量发出光芒普利他人。
- 去做利益他人的事,便是在修行。
- 求福德智慧的(根本)价值取向是要成佛。
- 有 善心未必带来善果,如果缺乏智慧,就看不清楚中间还有一个缘。
- 执坳着内心贪、嗔、痴,会障蔽另外选择的可能。比如:很喜欢吃辣沙、很贪吃辣 沙、找不到辣沙吃很生气,……..这些都是障碍本来可以选吃其他的可能。
- 做不该做的事,是为放逸;该做的事不去做,是为懈怠。
- 烦恼里同时也藏有佛性。
- 礼佛—令我慢降低;持咒—看清起心动念;观想皈依境—令信仰稳固。
- 具备禅定力量,活着时就能体会到死亡的过程 ,但这要修到障碍轻才容易办到。
- 肯定’无常’的真理,就能排除’常’的颠倒;排除’常’的颠倒,就要转变想法;
- 转变想法,就不要固执。
- 随时会死的观念生起,就能排除不会死的自我欺骗。
- 培养多种好习气,坏习气相对排除。
- 如果业障已形成,就用业的方式解决。比如:有病就看医生、欠债就还债。
- 智慧运用到位,即为慈悲。
- 修到具有菩萨的素质,保证能往生净土。
- 行菩萨道的行者,站着利益众生的角度上,是要将佛法传下去。
- 所谓的修行人啊,不要以为与别人不一样,一定要谦虚!
- 通过正念找出问题的症结后,就要进一步敢去割切、取舍,否则智慧就停留在原点。
- 所谓解决问题,在佛教来说,就是解决事情本身的因缘问题。
- 正念是正确的思维,正知是正确的选择;正知产生后,就要用正念去保护。
- 修行者要认识和对治的是四个障碍,即:习气障、所知障、烦恼障和业障。
- 不好的事发生了(成为业障),一定要回到其他三个障碍里边去检讨,即是习气障、所知障和烦恼障。
- 发菩提心,常施援手于他人,必受到赞扬,即为名;受到供养,即为利;受到奉承,地位抬高,即为权,此即是名、利、权的源头,也是引发争端和罪业的发酵素,修行者切记。
- ‘念’其实是由心幻化出来的,好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,没有所谓真与假;而魔术师本身绝不会迷失在自己所变幻的世界里。
- 众生的心是虚幻的,但却根据这虚幻去造业。
- 关于念,是真抑或假?若说真,就执着、若说假,则否定。
- 念的产生不能说是假的,但其内容却绝对不是真的。
- 如果了知念是幻化的,对于世间的人、事、物,就无所谓喜欢、讨厌或害怕。
- 不论是业还是因缘,去捉就是痛苦, 既然如此, 来了就来了……, 走了就走了……。
- 心态不是念;念是有语言的——比如华语、英语、方言等;心态是一种动力——比如尊老敬贤、虔诚礼佛;深处细看,其实心态是念头背后的力量。
- 修行仪轨的作用,是在培育正确心态。
- 心态会感染人的。
- 所谓三轮体空是一种境界,不是心态,这是八地菩萨的意境。
- 拜35佛时,要产生尊重、虔诚、专一和欢喜的力量,问一问自己,有没有拜出35次的力量?
- 好的心态生起,就能产生对治;尊重——对治不尊重;专一——对治散乱;虔诚——对治瞧不起;欢喜——对治低能量。
- 念佛菩萨心咒时,要生起恭敬皈依的心,意即当下,就要生起与佛菩萨一样的心。
- 菩提心总摄一切善法。
- 不要特别去追求深不可测的法,若发现内心缺乏某种善法,修之并让它生起,就足以令人赞叹。
- 生气可以被运用,但必须要以菩提心和慈悲心作为动机,而且运用后,要注意其后果。
- 学做菩萨,结众生缘,最好从善缘切入;从恶缘切入也行,但要准备面对更多的问题。
- 从发心(意)到语言(口)到举动(身),是否利益他人?又是否利益得准确、到位?
- 知道需要改变自己的习气后,就要进一步提升自己,转变自己的心态、观念、思想。
-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,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因缘。
- 自己的身、口、意对环境的反应都必须承受果报,所以以戒律和菩提心做为动机的基础,才是正确的反应,你绝对不会后悔!
- 万法因缘生因缘灭,因缘生的时候,即使无心拥有,最终不见得失去;因缘灭的时候,即使强硬去捉,结果也无济于事。
- 学修行技术,是为了调伏内心、看自己的毛病,而不是去看别人的毛病。
- 学佛是学智慧,对’法’的定义、界定、次第和法用要清楚。
- 行者修到一个时段,一定会遇到这样的处境:应该理断某一心态,但慧剑难斩,结果——拖沓不已
- 放得下,机会和转变的空间就变大;去捉,则限制了自己。
- 念诸佛咒,能产生刚力量——对治不满、嗔心、害怕;念菩萨咒,能产生软力量——慈悲、温顺;念本尊咒,能助在修法上突破。
- 若持本尊咒的时候散乱、不稳定,要以佛咒加持。
- 只要发心正确,必得佛菩萨的指引。
- 听法学法要供养,不能白拿,只拿不给,越来越穷。
- 只听闻不实修的人,让他知太多,反而成为他的所知障。
- 修行在于修心, 要养成好的习惯、 好的所知、 好的业。
- 修曼陀罗供,是要在内心创造真、善、美,是要奉献一个世界。
- 修来的若是智慧,是可以重复和控制的。
- 一直做利益他人的事而不想回报,这样的人,所累积的福报用不完。
(二)修空性
- 真正觉悟者,能了知念是空,能对它不即不离。
- 修心最好的方便是空性。
- 贪嗔痴本来就是空,懂得修行的人住在空里,前者的空不能伤害后者的空。
- 空性本来就在那里,它是不会离开的,只要放下贪、嗔、痴和执着,它就会呈现出来。
- 只有空性才能平衡所有。
- 空性不仅是境界,也是智慧。
- 无念、心平静不是空性,顶多是根本无明。
- ‘我’本来就没存在,失去只是因缘。
- 觉悟无我为离苦,证入佛性为得乐。
- 所谓’我’,笼统的说,分为身与心,一生的修行,就是要处理这两大问题。
- ‘我’的自性是:永恒、不变、真实、独一、独立、自由,但实际上它是没有的、错误的,为什么?因为这些都是捉住身心的现象而假设出来而已。
- 执着(捉住)身心作用的一个’我’,只是自性的作用而已。
- 对’我’的误区:
- 潜意识里,昨天、今天和明天的’我’相续不断,所以’我’永恒不变。
- 眼能看、耳能听、鼻能嗅、舌能尝、身能触、心能想,所以’我’真实存在。
- 在无需依赖其他的情况下,’我’自然能这样想、那样想,不想也可以;所以’我’是自由独立。
- 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取代’我’,所以’我’是独一。
- 哪’我’又是什么?还是什么都不是?参!
- 修’无我’ ,破执着,是要将’我’的自性(自认为永恒、不变、真实、独一、独立和自由等概念)或其作用否定掉,但不是说将身和心的作用否定掉。
- 自性我是没有的,但身体和心的作用是有的,那是因为过去世造业形成。
- 无自性依于因缘法。
- 身心的作用本身没含摄’我’ 的自性,所以它也是空的。
- 空的意思是: 只有现象,没有实质。
- ‘我’既然因缘生,自然就因缘灭,世间一切,亦是如此,所以说不生不灭。
- 破执着,就是将’我’的自性打破。
- 空是很可爱的,是很高的智慧,能超越人法无我,菩萨利用它来度众生。
- 佛教说’我’是空的,不等于说现实中的我不存在。
- 咒语不论口念或心念,都会生灭,但念咒的人不会生灭。
- 证无我和空性前,先要修幻化。
- 最细的心,是空性的心。
- 用’无我’破’我’ 、’空’破’有’;将自己压至最低,乃至于不存在,才有助于’空’的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