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转法轮:开示悟入四圣谛
目的
出离三界轮回、趣入涅槃解脱
发心
生起无伪的出离心
声闻乘:别解脱戒核心是出离心。
菩萨乘和金刚乘:菩萨戒乃至三昧耶戒的基础是别解脱戒。
修行系统
见: 理论基础. 建立知见. 进入资粮道
四圣谛
苦、集(流转门);灭、道(还灭门)十六行相:缘四圣谛起观。缘苦谛:非常(无常)、苦、空、非我(无我)
缘集谛:因、集、生、缘
缘灭谛:灭、静、妙、离
缘道谛:道、如、行、出
十二缘起
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
声闻乘:
依《俱舍论》:“如是诸缘起,十二支三际,前后际各二,中八据圆满”
(三际者:前际是过去世;后际是未来世;中际是现在世。)
菩萨乘、金刚乘:讲解十二缘起将“识”分为“因位识”和“果位识”。
十二支摄为四支:能引支、所引支、能生支、所生支。快则二世圆满、慢则三生圆满。
十二支摄为三道:三支是烦恼、二支是业、七支是苦。
声闻乘三十七道品对应五道次第
依《俱舍论》:
资粮道:资粮道位修四念住,此时修别相、总相念住。
“修行者将修行时,于多境中其心驰散,先修念住制伏其心。”
加行道:煖位修四正断(断断.律仪断.随护断.修断)。顶位修四神足(欲.勤.心.观)。
忍位修五根(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)。世第一位修五力(五根坚固发生力量)。
加行道已开始修八圣道。
见道位:见道位建立七觉支(八圣道增上),觉知四圣谛。
见道位中,十五剎那速疾而转,为得圣慧初生,如实寻求谛理,修八圣道。
修道位:修道位修八圣道(七觉支增上),即近菩提位,为助觉胜,修七觉支。
于八圣道修圆满者,于四念住至七觉支亦修圆滿。
见修二位建立八圣道支,俱通直往无余涅槃城故。
*菩萨乘、金刚乘之三十七道品对应五道次第和声闻乘不同
声闻乘七贤、四圣(或八圣)对应五道次第
依《俱舍论》:
七贤即七加行位:五停心位、别相念住位、总相念住位、煖法位、顶法位、忍法位、世第一法位。
资粮道,顺解脱分:称为外凡五停心位:修五停心观,即不净观,慈悲观,缘起观,无我观,数息观。
入修要二门,不净观与息念观。 依不净观治贪欲、依息念观治乱寻,已修成止,即奢摩他。随之依四念住修观,即毗钵舍那。
别相念住位:别观身受心法,对治四颠倒(净、乐、常、我)
总相念住位:总观身受心法,修四行相(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)
加行道,顺抉择分:称内凡煖:虽退又断善根,造无间业,堕三恶趣,而无久流转,必至涅槃。
顶:虽有退等,必不断善。
忍:虽命终舍,而无有退,不堕恶趣。
世第一:虽是异生,能起无间入见道。
四圣(或八圣):四向、四果
见道:预流向修道:预流果、一来向、一来果、不还向、不还果、阿罗汉向无学道:阿罗汉果
声闻乘修四行相“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” (以“三法印”印之: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)
无常:三界一切皆是有为法,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。无常指四相“生住异灭“或四劫“成住坏空”。苦:执著三界有为法,无常故定带来苦(三苦)。一切有漏(烦恼)皆是苦性。空:一切法空。从无常切入空,是从“生”(有)到“灭”(无)的空(未超越“有、无、亦、非”四句)。认为有为法经四相“生住异灭”或四劫“成住坏空”后,法灭了才“空”。无我:一切法非我。从无常切入所证入的空,还未解脱轮回出离三界。要解脱轮回出离三界,必须证入“人无我”。资粮道时,建立“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”四行相的知见。加行道时,开始实修“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”四行相。见道位,证入“人无我空性”。修道位,依于所证入的“人无我空性”,相续不断转依,直到证阿罗汉果。
*菩萨乘、金刚乘修四行相“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”和声闻乘不同
依《辨中边论》: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是无颠倒真实谛义。由于有漏轮回法的自性统摄于三自性中,故将三自性无颠倒安立于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四行相中,即能显示出有漏法苦谛之义。
即:“无常” 分无性无常、生灭无常、垢净无常;
“苦” 分所取苦、事相苦、和合苦;
“空” 分无性空、异性空、自性空;
“无我” 分无相无我、异相无我、自相无我。
由此“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”各分三类,分别对应遍计所执、依他起、圆成实三自性。
证悟“人无我”
“我执”分两类,两者都破尽才能证入“人无我”:
执着身体是“我”执着五蕴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”是“我”最后,修行者连“能知的功能”亦要证悟是“无我”:
三界最高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,无身体(无色),无念(非想非非想),但剩下“能知”。“能知”是修行者安住在明空状态之明分,要觉悟这“能知的功能”亦是“无我”。只有觉悟“能知”是“无我”才能解脱,出离三界轮回。
九十八随眠
声闻乘修行者调伏烦恼 (九十八随眠,谓欲界系三十六,色界系三十一,无色界系三十一)。业需由隨眠润发方得生长,离随眠之润发,业无有感果功能,故声闻修行者不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尘,证入并住于“人无我空性”。
寂灭即涅槃为乐
声闻乘法核心:依《涅槃经》
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(流转门)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(还灭门)。”
声闻乘认为有生必有灭,人身有生、老、病及最后的死,生灭之法皆是苦;身灭尽,心不起烦恼,住于无生无灭,即为寂灭,寂灭即涅槃,乃常乐(无余依涅槃)。
有部与经量部之见地
声闻乘认为色法可以分析至极小不可再分单位,即为极微。此极微唯以慧渐渐分析至于究竟而得。
极微自性实有。由极微所聚集成的粗法是有为法。
声闻乘主要分两部:
有部:(外境)认为色法分析至极小不可再分之单位的“极微”是实有。
经量部:(内心)认为“能知”是实有,证阿罗汉后这个“能知”还存在,此“能知”住在涅槃境界中。
修:声闻乘
修分为思维修(观察修)与观修。修行者进入修法阶段即入加行道
思维(观察)修:
于所思维的法义产生定解(决定见)思维修阶段在加行道暖位和顶位观修:
证入思维修所得的定解(四念住、四行相)。(“证入”即进入忍位和世第一位)忍位:能证入人无我空性,到达忍位就会不退。(“忍位”即于法义信、受、持)世第一位:能二十四小时住人无我空性,待见道。到达忍位和世第一位才能趣入见修行果次第之“行”
声闻乘修四念住:
依《俱舍论》:
以自、共相,观身受心法。身、受、心、法,各別自性,名为自相。
一切有为皆非常性,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皆空、非我性,名为共相。
身念住:观身不净
受念住:观受是苦
心念住:观心无常
法念住:观法无我(法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变化)
菩萨乘、金刚乘四念处修法与声闻乘四念处修法不同
声闻乘修四行相:
依《俱舍论》:总观所缘身受心法等四境修四行相,即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
修四行相前加行:包含 蕴处界三义观、由闻所成慧初学作十六行观、思所成慧学作十六行观 (蕴:五蕴,即色受想行识;处:十二处;界:十八界)从此便能引起总缘共相法念住,修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四行相。修四行相渐次成熟,乃至上上品,从此念住后,有順決择分初善根生,即加行道煖法。此煖善根分位长故,能具观察四圣谛境及修十六行相。菩萨乘、金刚乘四行相修法与声闻乘四行相修法不同
修:菩萨乘、金刚乘
也依循大乘三十七菩提分对应五道次第,亦修四念住与四行相“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”。
“观身不净”和“观受是苦”只有思维修观修“无常观”、“无我观”观修“大乘空观”此外,金刚乘有其大圆满前行修法,即思维暇满难得、寿命无常、因果不虚、轮回过患。
行:将证入的法义融入生活中
所得果: 声闻乘
声闻乘只为能速离不净身等而获得四向、四果,最终能趣入涅槃 。
所对治
业障 (离随眠之业无有感果功能) 和烦恼障,部分所知障
道次第
声闻乘之阿罗汉
声闻阿罗汉证入“人无我空性”和部分“法无我空性”,所以能解脱轮回出离三界。
声闻乘承许极微实有和能知存在,虽然证入人无我空性和部分法无我,可是无法证悟因缘生、因缘灭,更加无法圆满证入法无我。
菩萨乘、金刚乘
菩萨乘与金刚乘核心在发起无伪的出离心,与此同时也修菩提心法,发起无伪菩提心趣入大乘 资粮道。
证悟人无我是二转法轮的基础。但菩萨乘、金刚乘修行者不入声闻乘四向、四果,因为一旦入四向、四果,数习声闻发心为性,必趣入声闻乘涅槃故。菩萨乘与金刚乘修行者趣向悲智不断所证得之无住大涅槃。
声闻乘修行者认为:彼所证悟的空和佛所证悟的空一样。对此,菩萨乘与金刚乘认为:声闻乘所 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,故于自利且非圆满,由此利他亦唯少分,最后佛劝声闻乘阿罗汉回小向大 趣大乘。依《宝性论》:声缘乘阿罗汉还有现前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四波罗蜜多的障碍,即还有无明习气地、无漏业、意生身、不可思议变易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