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转法轮:开示悟入如来藏

目的

成就无上正等正觉、广度众生。

发心

菩提心量必须达到《普贤行愿品》所示“心包太虚,量周法界”的境界。

现证唯识无外境的所依是发广大菩提心愿“乃至虚空世界尽,众生及业烦恼尽,如是一切无尽时,我愿究竟恒无尽”才能渐次有《现观庄严论》所说之二十二种发心,最终达到“心包太虚,量周法界”的境界。

修行系统

世俗谛与胜义谛

依益西彭措上师讲解之《定解宝灯论》:

胜义谛

实相和现相一致的能知(清净了所有障碍的佛菩萨之智慧)、所知(佛菩萨智慧所了达的融于一味、一体的实相与现相)

世俗谛实相和现相不一致的能知(八识)、所知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是世俗谛。指菩萨出定位时与凡夫心。

 

如来藏周遍法界一切有情相续

被客尘烦恼所缠缚的一切有情决定具有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:

依《宝性论》三因成立:“佛陀法身能现故,真如无有差别故,具种性故诸有情,恒时具有如来藏。”

未成佛前,有三种分位:凡夫于不净位,大乘菩萨于不净净位,如来于极清净位。

金刚乘的修法依于此见谛:自心是佛,众生亦是佛;心、佛、众生三无差别

 

依《宝性论》:“佛法僧及如来藏,菩提功德与事业,论体一切摄略说,如是七种金刚处。”

1. 从因位修,趣入如来藏:从所得来讲能得:

佛、法、僧三金刚处属于“所得”,就是我们修习佛法之后要现前的目标,最后证入的殊胜功德,即是现前佛法僧三宝的自性。如来藏、菩提、功德、事业四金刚处属于“能得”,能够获得三宝的因缘。自性本具的佛(法报化三身果位)、法、僧三宝,需要通过如来藏(主因),菩提、功德和事业(他相续所摄的助缘)来现前。

2. 自相续如来藏现前(从果位用)

从佛有法,从法有僧(圣僧),从僧获得藏智界(如来藏智慧种性显露),终获智慧胜菩提,力等(十力、四无畏、十八不共法等殊胜的功德属于菩提之支分),具利众生业。

 

文殊师利菩萨“不二”法门:

佛陀于二转法轮开示“般若空性”,于三转法轮开示“如来藏光明”。而金刚乘是将空性和光明结合起来,强调“双运”(“双运”后 进入“不二”之境界),即是空性又是如来藏光明。此“双运”分别“从因位修”与“从果位用”两个侧面解释:

 

从因位修,趣入如来藏

依《宝性论》:“如净宝珠虚空水,自性恒时无杂染,信法以及增上慧,三昧大悲而出生。”

本体清净的如来藏依四种因缘才能显露:

信解:对大乘法的信解(众生恒时具有如来藏,心佛众生三无差别)增上智慧:证入无我的增上智慧(如所有与尽所有双融的智慧)三摩地:具有安乐的三摩地(金刚喻定)大悲:缘一切有情的大悲(心包太虚、量周法界的大悲心量)

 

色空不二:

“色空不二”是二转法轮证入的最高境界。欲从“色空不二”证入“现空不二”的境界,必须由三转法轮唯识趣入。第六地菩萨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后,证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、色空不二的境界。大乘修道菩萨于七地末八地初的一刹那,所有俱生的烦恼障全部断除。三清净地菩萨以断除所知障的三轮和二取的微细种子为主。

虽然证入“色空不二”的境界,微细习气中还是会执著外境,故必须修“唯识无外境”而证入“明空不二”的境界。此阶段的“唯识无外境”是指达到“心包太虚、量周法界”量的境界。

这是大菩萨乃至佛的境界,即太虚空都在此心,心的量涵盖了恒河沙数的世界,心极广、极大、极深、极远。

 

现空不二:

进入“色空不二”的境界还不能说是“大圆满”,“大圆满”是指“现空不二”、“明空不二”等。此阶段需要断除内心对显现法的微细执著之所知障与习气障。

达到“现空不二”时,三界一切都在如来藏中显现。由如来藏显现本尊、坛城,一切显现和如来藏是“空有不二”。对“心包太虚,量周法界”的境界已经产生决定见,但还未圆满证入。

比喻:水面仍然有微细波浪(还有微细所知障与习气障)。

 

明空不二:

此阶段要破除执著“明”之观察作用的微细习气(“明”之作用称为自性),破除微细“明”之作用而趣入究竟。此阶段需要证入极深的三摩地,远离一切戏论,最甚深的三摩地就是“金刚喻定”。

达到“明空不二”,此功德远离一切人我和法我的戏论相,在“二无我的空性”中亦恒不离开不可思议的如来藏清净光明,具有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(即十力、四无畏、四身、五智等功德)。此时已证入“心包太虚、量周法界”的境界。

比喻:水面寂静,稍微起波浪立即恢复寂静(但还是执著微细的“明”在作用)。

 

乐空不二:

此阶段要断尽所知障之三轮和二取的微细种子及微细习气障。

达到“乐空不二”时,已断尽微细所知障和习气障。内心没有任何障碍自然安乐。
并已了知:心如何生起“空而能知”及随之生起能所。密教常用双身来指示能所的初始,即“空和有”最原始的作用。此时即将回归“本原”状态,但还在“本然”状态中。而且必须在“乐空不二”的状态中修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圆满这些功德,才能进入“本原”状态。

比喻:水面极寂静,修行者已知道寂静的水面如何会起波浪。

这里特别说明“双身修法”是密宗无上瑜伽的修法,男身代表慈悲(方便),称佛父;女身代表智慧(空性),称佛母,慈悲和智慧是佛法的根本。此修法是八地以上菩萨所修学,并不是一般凡夫众生所能理解与修持,更不是为了满足欲望,其目的是为了打开心间嘎乌见到自性母光明,证入佛果位。

 

宁玛派建立“基”是为解释“生起作用”: 基是能生,以菩提心为根本。此能生之作用是乐;本质是空,所以乐空不二。

证入如来藏境界仍然有作用,最根本的“基”是最清净的功用:

“基”离四边:一切显现都在“无实有”的基上面显现,显现就是依他起(依无实有的基而生起);故一切显现离“有”,因为它的基是无实有;离“非有”,因为一切显现皆依他而起,随缘自显现。“基”唯是“作用”。这个“作用”产生光,光产生能所,产生显现。一旦执著这个“作用”就是轮回的开始。无实的“基”就是汝“心法性”,整个法界就是本始基,就是如来法身,就是佛的内自证智境。

 

本始基中显现轮回、涅槃两界的机理: 涅槃界的清净显现,唯以如来藏为基,而轮回界中的污染显现则是以阿赖耶为基。

轮回界中五重迷乱基之力如何生起之理: 依摧魔洲尊者《宁玛派次第禅》- <大圆满立断教授.净治明相>中说:

贪嗔痴妒慢(五毒烦恼)如何开始运作:

“由无明而令本始基受障者,殆为阿赖耶无疑。阿赖耶如瓶中之顽空,无思亦无明相显现,有如昏睡或失知觉境界。

完全沉滞于此境界者,即“痴”之自性,亦即无明之广大流转显现。

“由此境界,业力风息晃动,此即“嫉妒”之体性,其功用为令一光明分于空性中生起,此即阿赖耶识,住于“嗔”之体性中。

复次,亦由此而有污染意,即因有自身之显现而执“我”见,此则住于“慢”之体性中。

由此复有“意”之生起,此即于本始基空性中生起明相之基础。光明分由此而生,此则住于“贪”之体性中。”

凡此皆为内光华向外放射,而成五体性生起之力用。

 

觉空不二(或大清净与大平等双运):

佛陀的境界不是我们所能想像。本觉即是入“本原”状态,是回到最根本一种非常寂静的状态,回到心的实相“乐、明、无念”,证入根本智,完全超越时与方。

比喻:水面完全回归到“本原”的寂静,却能反映一切现象。

 

从果位用,自相续如来藏现前

从实相法身境界生起作用,即生起次第三种等持或禅定:真如定、遍照定、本因定。

“真如定”是觉空不二的境界,即是法身。然后放光进入乐空不二境界,佛以本始基(即是乐的作用)生起报身,报身安住于明空不二的境界即“遍照定”,于色究竟天度大菩萨。无分别状态中以悲心为牵引后,进入现空不二的境界即“本因定”,生起化身度凡夫和声缘等眷属。

 

密咒乘四部灌:

密宗四级灌顶是四个不同证悟境界。所谓不同的证悟境界,不是说证悟了四个境界,而是所证悟的境界是同一个,只是在证悟的程度上有所不同。

现空不二:属于宝瓶灌顶,是一级灌顶的境界明空不二:属于秘密灌顶, 是二级灌顶的境界乐空不二:属于智慧灌顶, 是三级灌顶的境界觉空不二:属于句义灌顶, 是四级灌顶的境界

现空不二,明空不二,乐空不二,觉空不二全部圆满现证即圆满证入如来藏。

现空不二、明空不二、乐空不二、觉空不二是佛建立的道之名言,是如来藏境界的不同侧面(反体)的解释。

 

转识成智:

1. 从因位修:转识成智,清净阿赖耶。

证入如来藏:阿赖耶转成如来藏智,由“空而能知”证入“不二”境界,即是法界体性智。

空如来藏空智: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,入寂灭不二之境界。

不空如来藏空智:第七识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,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,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。

2. 从果位用:

法界体性智统摄前四智。

从大圆镜智起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,再起成所作智。这四智一定在能知法界体性智中起用。一切作用都是清净的。

四个智起用即是不空如来藏空智,涵盖法界。胜义谛即是空不空如来藏空智双运。

现空不二:修生起次第法

明空不二、乐空不二:修圆满次第法

觉空不二:修大圆满法(上师相应法、彻却修法、妥噶修法等)

 

三虚空会合瑜伽:

三虚空指密虚空:本觉智光   内虚空:白柔脉光   外虚空:外界无云晴空

内、密二虚空与外虚空融合一起,任运契合,修持之后,修行者可现证无分别智与本来明体。

修道位大菩萨:
后得位由菩提心和空性双运,依于现空不二的境界,相续不断转依“乐、明、无念”,一切显现就由这样的状态现起。

所得果

圆满福慧二种资粮,断尽一切障碍究竟成佛。

成就无量功德,具十力、四无畏、四身、五智等功德;圆满三十二种微妙相、八十种随形好。

依《大般涅槃经》获得如来法身果之四种波罗蜜-净波罗蜜、我波罗蜜、乐波罗蜜、常波罗蜜,波罗蜜即是究竟到达彼岸,成就圆满正等正觉菩提。

所对治

到八地、九地、十地(三清净地),以断除所知障之三轮和二取的微细种子为主。

到十地末位,通过金刚喻定,断除所有障碍中最微细的无明习气地,现前佛的法身智慧等。

* 会员才能查看PDF